有位语文教师上《乡愁》,设计了一个导语,目的是想让学生说出课题来。
于是他叫起一个学生启发到:“如果有个人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,时间一长,他开始想念自己的亲人,这叫做什么?”
学生答道:“多情。”
“可能是我问得不对,也可能是你理解有误。好,我换个角度再问:这个人待在外乡的时间相当长,长夜里他只要看到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,这个叫做什么?”教师又问道。
“月是故乡明。”学生很干脆地答道。
“不该这样回答。”教师有点急了。
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”学生的语气显然不太自信了。他抬头一看,教师已是满脸阴云,连忙换了答案:“月亮走我也走。”
“我只要求你用两个字回答,而且不能带‘月’字。”教师继续启发道。
“深情,”学生嗫嚅道。
好在此时下面有学生接口:“叫做‘乡愁’”,老师才如释重负。
——看了这则教学案例,怎是一个“愁”字能了得.........
重结论不中过程,没有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效果。尽管没有还没做过老师,但是从几次微格教室的实践体验来看,这都是很容易出现而且非常频繁的现象,我们总是按着自己预设的教学环节来上课,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..........所以作为一个即将成为教师的人来说,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,需要我们花很多心思去克服....